年12月,白海海仅五个月大的宝贝桐桐,原本面临的是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病症,手术选择似乎可有可无。然而,当决定为他动刀后,却意外地揭开了更大的厄运序幕。
孩子头上的那道疤
针头导管滞留五年波折求医
年12月,五个月大的桐桐鼻泪管堵塞,医院接受了手术。鼻泪管没通不说,术后还发生了感染,需输液。12月28日,输完液拔针时,再出意外,留置针前端导管断在了孩子血管里。
桐桐妈妈李女士回忆,当时护士拔针时,因胶布揭不下来,遂用剃头推子将胶布整片剃下,发现胶布上缺失了针头前段。
胶布上缺失了针头前段同批次的留置针针头
医院迅速组织救护车,将孩医院。12月30日,手术取异物时,因血液流动,导管已不见踪影。
白海海说,手术做了四个多小时,最后也没取出来,孩子头上留下一道大疤,不会长头发了。
此后五年间,白海海夫妇带着孩子四处求医,辗转西安、北京、上海等地,始终无法找到导管的确切位置。
直到年10月,医院在左侧颈部发现导管,但医生们均表示没有类似先例,手术与否都面临风险,夫妇俩陷入两难:手术可能碰到面神经引发面瘫,不手术导管顺着血流往下走,流到心肺如果出事,就没有抢救时间了。
今年3月,白海海带孩子再次来到医院,这次B超,针头导管又找不到了,做CT要等一周,无奈又回到了榆林。
今年4月,医院CT的检查,清晰地看到导管在左侧颈部,但孩子的未来仍充满未知。
医院支付近20万元治疗费事故仍未定性
曾经,白海海夫妻经营着理发馆和童装店,生活日渐红火。然而,儿子术后意外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,几个月内,店铺相继关闭。
自事发以来,医院以借款形式,支付了孩子近20万元的治疗费。
但今年3月,从北京看病回来后,医院请求经济援助时,却遭到拒绝。
今年4月,多次沟通后,医院同意再借2万元,但截止5月12日晚,资金迟迟未到账。
5月7日,榆阳区卫健局也介入此事,医院解决实际问题,强调不能仅停留在书面材料上,要付诸实际行动。
卫健局工作人员指出,尽管该问题已多次协商,但因为时间久远,,处理难度大。建议家属先提出短期解决方案,医院提供流程性方案。工作人员强调:“当务之急,是先把异物取出。”对于借款问题,肯定会有有解决之道:“医院已承认此事,资金不是问题。”
关于此事的性质,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有定论,事故仍在调查中。但已确认针头导管的位置,并指出目前主要任务是将其取出。他们表示,虽然留置针产品在调查中未发现问题,但长时间留置在血管中的原因仍不明确,是否涉及人为因素,还需进一步调查。
导管困局:手术抉择与信任危机
在即将到来的九月,桐桐将正式踏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,开启他的学习生涯。作为母亲的白海海,内心充满了对孩子未来的期待,同时也怀揣着一个坚定的愿望——在桐桐步入小学之前,成功地将他体内血管中的针头导管安全取出。鉴于之前手术的不顺利,桐桐妈妈对后续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审慎和细致,无法容忍任何可能对桐桐造成伤害的尝试和失误,她渴望的不仅是手术的成功,更是对儿子健康与安全的绝对保障。
5月9日,医院负责人向记者透露,桐桐体内的导管已经定位明确,面临“取与不取”的抉择。他们虽具备手术能力,但家属的疑虑与不信任让情况变得复杂。目前,院方医院可实施手术,医院的联系方式却未能公开。
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圣地,为何在涉及家属看病费用时,常采取“借钱、打欠条”的方式?这不禁让人质疑其承担责任的诚意。
医院与患者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,该负责人表示,应交由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调解。然而,家属对此表示抗拒,他们更希望在治疗完成后,通过事实来判定责任。
护士工作充满挑战与风险!
无独有偶,《四川观察》曾报道,医院内,一名年仅11个月的女童在拔针时遭遇意外。由于女童的挣扎和汗水使头发黏连,护士在剪发时不慎剪断了留置针的软管。尽管护士迅速反应试图挤出软管,但未能成功,女童随医院。手术失败后,医院。然而,因软管的材质透明柔软,手术中始终难以定位,即便微创探查也未能找到其踪迹。
留置针的软管滞留血管内有无